第二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
12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郁达夫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23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第二、能力目标:第三、情感目标: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1、培养朗读感...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者简介作者简介2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赏秋景赏秋景听秋声...
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入概读精读主旨探因练习1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2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
故都的秋郁达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秋的明净看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层林尽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的凄苦不尽长江滚滚来。-秋的悲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故都的秋郁达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
14《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对比阅读教材分析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写景的语言艺术。2.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把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3.把握“秋意象的传统审美内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写景的语言艺术2.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魅力,理清文章脉络。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故都秋...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2、通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文的结构美。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深入把握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是汗牛充...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孤独悲凉的情感。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
14-1《故都的秋》-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1.学习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2.赏秋景、析秋情、品秋味。3.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散文《故都的秋》。...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笔下之景,皆有神韵——《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2.反复诵读,感悟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自学案【学习任务】(一)自读单元导读,浏览四篇文章,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二)认真阅读第14课两篇文章及学习提示,课文争取读两遍,圈...
1《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提出问题1.导人课题。师:秋有秋意,秋有秋姿,秋有秋情,秋有秋味,秋有秋声,特别是秋有秋韵,秋有秋魂。每年9月,一次朔风渐起的时候,“秋便要进人北中国了。这秋风掠过燕山山脉,掠过逶迤的长城,就要进入铅华落尽、饱经沧桑的1934年的故都了。而此时,恰有一人,他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至北平,就是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他...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是一群少年,而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中年时期创作的作品,让少年人去理解中年人的愁,这本身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我想到了以读促解、小组合作、知人论世、引入相关作家作品促进对本文的理解这些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
1《故都的秋》审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审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文章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披文以入情,体悟作者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美。3.赏析秋景图,品味故都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提升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品味故都的秋景悲凉的特点,提升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教法学...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预习任务五、作者背景常识六、鉴赏活动七、文本研读第14课《故都的秋》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自然情怀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语文素养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中蕴含的感情,提升鉴赏能力。。2.通过对比阅读,理解“秋士的深层含义,提升思维品质。3.通过辨析作者面对自然之秋的人生态度,学会反观自然,修正自我。教学重点:通过两个文本的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通...
第1页共3页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故都的秋味是怎样的内容摘要: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秋色图。本文就此文本谈谈中国的秋的深味。关键词:《故都的秋》“清”“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选材上着实精巧,作者不写鲜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