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选择题1.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持续深度融合,某些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等问题凸显。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获表决通过,并于11月1日起施行。该法为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上了“紧箍咒”。这表明(C)①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②科学立法要符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③只有良法才能最...
1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一、选择题1.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意味着在新时代推动依规治党迈出新步伐。依规治党(C)①根本目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②有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④表明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B....
1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选择题1.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法治发展进程,我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在(B)①法律体系非常完备,各个方面有法可依②立法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④人权的法治保障世界领先A....
1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B)①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②我国民主党派参与执政的有效途径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④人民政协履行国家职能的重要机制A.①②B.①③C....
1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21年8月23日是韶山市、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投票选举日。市纪委监委制定出台换届选举监督方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通过巡回督查和重点督查的方式开展有力监督,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力求市、乡(镇)两级换届选举风清气正。上述举措(C)①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决策权②是基于民主选举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③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④有利...
1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选择题1.“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近日正展开密集调研谋划,新一轮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酝酿出炉,地方版养老服务规划也在加紧制定中。这说明(D)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③我国积极履行维护...
1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选择题1.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全面建成...
1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选择题1.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性成就。成就的取得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C)①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③始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④确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A.①②B....
1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某学校组织学生到西柏坡参观,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通过参观西柏坡,学生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没有共...
1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1年6月15日,由民政部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次分配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聚焦第三次分配,有利于(D)①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②通过加大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③完善走向...
1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一、选择题1.碳中和是指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习近平在2021年4月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中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此,政府需要(B)A.更新生产设备,生产环保产品B.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C.加强市场监管,关停所有污染企业D.树立正确消费...
1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选择题1.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与常规食品相较,距离保质期越近,其价格越便宜。随着“舌尖上的浪费”降温,加之价格优势,临期食品反倒成了“香饽饽”。但关于临期食品标准化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有些折扣食品进货货源不明、来路复杂、产品质量无保障等问题仍让消费者心存隐忧。为让临期食品“走得更远”,可以采取以...
1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选择题1.2021年7月,三亚市政府印发了《三亚市鼓励和引导农村产权入场流转办法(试行)》,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村产权入场流转,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可流转。这一政策规定有利于(B)①促进农村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有序流转交易②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拓宽农民增收空...
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以推断(A)①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和强起来②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向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④中...
1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选择题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画了一个圈”;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获批设立: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关键时刻,邓小平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南方巡视,发表南方谈话。下列符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历程的选项是(A)①顺应民心,邓公奋起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②乡土星火,尊重人民首...
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先进的中国人曾经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但是,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种幻想的破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B)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③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④...
1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选择题1.拉法格说:“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跑进人们的脑筋却不容易。当人们开始思考时,恰恰相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归大家。”这段话(C)A.揭示了私有观念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B.表明了自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资本主义的产物C.肯定了自私是客观存在的私有制的产物,绝不是一切人的本质属性D.承认了私有观念是人头脑中所固有的[解...
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阶段性整合提升(八)法律与生活〔知识体系构建〕〔核心知识整合〕1.有关民法重要性的汇总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财产权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健全财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
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阶段性整合提升(七)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体系构建〕〔核心知识整合〕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必修4哲学与文化阶段性整合提升(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体系构建〕〔核心知识整合〕1.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1)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的要求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2)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