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油藏饱和类型及驱动类型的划分第二节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建立第三节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的简化第四节物质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物质平衡分析物质平衡方程的应用评价天然能量大小判断油藏的驱动机理计算油藏的地质储量计算天然水侵量对油藏进行动态预测一、评价天然能量大小封闭型弹性驱动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为:PNBCNBtoiopNpBo——采出油量;PNBCoit——表示封闭型弹性驱动产量的理论值。二者的比值为:PCNBNBNto...
第一节油藏饱和类型及驱动类型的划分第二节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建立第三节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的简化第四节物质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物质平衡分析一.封闭型弹性驱动油藏这种油藏既无边水、底水,又无气顶,原始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在油藏开采过程中,驱油动力主要是油藏的弹性膨胀力,即孔隙层及其中所含流体的弹性膨胀力。根据油藏的特征,满足以下条件:biPP0iipeGWWW0msispRRRPSCCSBBBNBNwifwiwoioiOp...
第一节油藏饱和类型及驱动类型的划分第二节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式的建立第三节物质平衡方程的简化第四节物质平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物质平衡分析1.气顶指数在地层条件下,原始状态时气顶内自由气的体积与原始状态时含油体积之比称为气顶指数(m)。一.基本概念NBoiGBgi气顶指数概念示意图oigiNBGBm式中:N——油藏地质储量,m3;Bgi——原始条件下气体体积系数;G——原始条件下气顶自由气的体积,m3;BOi——原始条件下地层油的体...
第四章物质平衡分析⑴储集层物性和流体物性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的;⑵相同时间内油气藏各点的地层压力都处于平衡状态,并是相等的和一致的;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油气藏保持热力学平衡,即地层温度是恒定的;⑷不考虑油藏内毛管力和重力的影响;⑸油藏各部位的采出量保持均衡,且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储层压实作用。假设:在上述假设下,把一个实际的油气藏简化为封闭的或不封闭的(具天然水侵)储存油气的地下容器。在该容器内,随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第1课时氯气的生产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1学习目标定位1.知道海水中的丰富资源和氯化钠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主要用途。2.初步认识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3.学会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2内容索引新知导学——新知探究点点落实达标检测——当堂检测巩固反馈3新知导学4右图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图: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接通电源,观察食盐水发生的变化。通电一段时间后,将小试管套在a...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1课时水循环及水体补给1目标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其水体组成目标2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目标3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河流补给类型及特点,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重难点1:水体相互关系图解法重难点2:水河流径流过程曲线的分析案例分析法重难点3:水循环主要环节及与人类的关系案例分析法34一、水循环1.概念:①。2.促使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②。3....
第2课时氯气的性质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1学习目标定位1.能正确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2.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3.知道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能正确列出氯水(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主要成分。4.会书写氯气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漂白粉的成分及其漂白原理。2内容索引新知导学——新知探究点点落实达标检测——当堂检测巩固反馈3新知导学41.氯气是...
本专题重难点突破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1学习目标定位1.认识氯水性质的多样性。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规律,学会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方法。3.学会利用比较法进行物质的鉴别及除杂。2内容索引一、解析氯水性质的多重性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规律与计算三、比较法学习钠的两种氧化物四、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比较与鉴别方法五、考查离子反应的两大热点题型六、海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31.氯水中的反应Cl2+H2OH...
第4课时镁的提取及应用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1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过程。2.掌握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2内容索引新知导学——新知探究点点落实达标检测——当堂检测巩固反馈3新知导学4从海水中提取镁,步骤如下:(1)煅烧海边贝壳(石灰石),制成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石灰乳加入到海水沉淀池中,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
第3课时离子反应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1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的电离。2.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方法。3.能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能推断溶液中离子的存在,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2内容索引新知导学——新知探究点点落实达标检测——当堂检测巩固反馈3新知导学41.按右图装置做实验,比较0.1molL-1的盐酸和0.1molL-1...
第2课时共价键1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讨论,理解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3.理解化学键的含义。共价键与离子键的比较;化学键与化合物类型的关系。2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氯分子的形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要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需要获得1个电子,但是氯原子之间难以发生电子的得失,如果两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个氯原子都能达到8电子稳...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以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为例,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情况。2.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3.以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学习为线索,理解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理解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目标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2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重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图解法、案例分析法重难点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图解法34一、大气垂直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①,空气②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③,大气以...
第三节化学键1第1课时离子键2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通过实验的演示及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讨论,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离子键的概念和电子式的书写。3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离子键及其形成过程写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2NaCl。4目标导航预习引导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要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就要失去1个电子;...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标要求]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实质。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关系。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4.认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基本概念。1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实质是有电子转移。2.氧化反应是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目标导航预习引导1.理解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2.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关系的应用。2目标导航预习引导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的结构,或根据原子结构推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性质。1.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1)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周期主族元素...
考点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专题二ATP、酶与物质运输1诊断基础整合要点探究考向2一诊断基础31.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正误判断(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2)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3)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性()提示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性,细胞壁具有全透性。(4)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实验材料可观察...
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1[课程标准]1.了解物质结构探索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密切联系。2.认识物质结构探索与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意义。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脉络。4.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结构的一般方法。5.感受科学家探索物质结构征程中的坚毅和执着,树立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6.领悟物质结构的探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2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1.19世纪...
第4节离子反应[课标要求]掌握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律和方法。第3课时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11.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①电荷守恒,②物料守恒,③质子守恒。2.酸、碱中和型离子浓度关系:2单一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1.电解质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关系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如Na2SO3溶液中存在着Na+、SO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