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画杨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3画杨桃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室、靠、而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2个词语。2.能积累“靠、而等生字拓展的词语。3.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教学重难点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课题精神的三间小屋单元第二单元设计者程显竣工作单位威海市第九中学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课标内容分析对标新课标:对标1:课程目标之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一、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朗诵。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4.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炼的语言。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陋室铭》基本信息年级:初一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陋室铭》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陋室铭》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第一篇课文。第四单元以现代文为主,以古文为辅,收集了回忆录、小说、议论文以及铭和说两种古文文体,虽然文体不尽相同,但其主题都彰显了中华美德及时代对美德的呼...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谁是最可爱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分析“红色课文阅读教学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类作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语文教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教学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给大地带来希望,春天历来是文人墨客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散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步》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题是“亲情。作者莫怀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通过平凡的“散步”小事,表现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读来感人肺腑。无论从语言积累来看,还是从情感熏陶、语感培养来看,都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含丰富的美文佳作。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能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2.能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具体语句以及表达作者情感、评价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勾画。3.能够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侧面、正面);并能为绘本《植树的男人》设计“封面”,包括背景色、插画、推介语。教学重难点1.能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2.能关注描写人...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从分层赋分走向深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从分层赋分走向深度阅读》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学会判别思维层级。2.借助思维路径,学会深度阅读文本。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分析,学会判别思维层级。2.借助思维路径,学会深度阅读文本。教学过程开场:一检过后我们进行了记叙文专题指导需求的问卷星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的需求都集中在分层赋分题型,看来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对大家而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3《范进中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本文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形象,用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动作和语言以及中举后左邻右舍的表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看图画写一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看图画写一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写一段话把图画内容写清楚。2.能把自己看到的人物的动作用动词准确地写出来。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学习重点能把自己看到人物动作的用动词准确地写出来。学习难点激发学生能乐于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教学准备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课件;学生学习任务单。教学...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揠苗助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揠苗助长》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的言行,描写了他看到禾苗长得太慢,好焦急——想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的“好”办法——拔苗,弄得筋疲力尽——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说明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虽说这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因此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设计理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揠苗助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www./\o课文),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读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寓言这种体裁,明白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提出疑问,在组内提出问题;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好课文;情...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2亡羊补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二年级语文教案单元训练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教学内容《寓言两则——亡羊补牢》课时数2第1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1.通过微课的自学,会读写生字词。理解重点字““亡和“牢”的意思?能解释“亡羊补牢的意思,会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品读课文,领会寓言的表达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3.在深...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书法15《随形取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书法《随形取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随形取态的书法原则,学会如何在书法创作中灵活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随形取态”的书法精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随形取态的书法原则,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书法13《错落有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书法《错落有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错落有致的概念及其在书法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模仿书法作品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错落有致的书写技巧;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并应用错落有致的原则进行书法创作;重点:掌握错落有致的书写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创作中加以运用。三、教学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书法12《穿插让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书法《穿插让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法中“穿插让就的原则,学习如何在书写中运用此原则提高字形的和谐与美观。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书法11《收放得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书法《收放得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收放得宜在书法中的含义,掌握基本笔画和字形的收放技巧,能够正确书写示范字。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笔画收放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书法表现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