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园里的动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简析】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动物,观察、记录和认识身边的真实动物,了解校园环境中生活着的动物,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虽然学生从小就对身边的动物充满了好奇,在成长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观察,但是这些在无目的、随意的观察中获得的认识比较有限,有些认识甚至是不科学的。实...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材简析】本课教学主要指向“地球系统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学科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书本第5页聚焦部分展示一幅土壤以及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土壤。第6页探索部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在校园...
2塑料纤维和橡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S版九上4.2塑料纤维和橡胶教学设计课题4.2塑料纤维和橡胶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九上教材分析塑料、纤维、橡胶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作为9年级学生接触和使用也比较多,但没有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本节先通过计算H2O、C2H5OH、C12H22O11与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让学生知道物质的分类是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实现,从而形成高分子的概念。同时,通过塑料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了...
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三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器官、消化液对三种营养物质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消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消化酶,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酶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活动和实验探究,知道唾液能催化淀粉分解,且唾液淀粉酶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授课教师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识点来源□学科: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教育科学版□所属章节:第一单元第二节设计思路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性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和研讨的深度仍不够,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其他动物的卵》这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的第二课。本节课基于第一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认识更多动物的卵。本课包括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以及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两个主体活动,了解动物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初步理解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
2认识工程(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2.认识工程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小小工程师》课题1.认识工程课时1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5~6年级②知道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知道工程通常由多个系统组成;知道中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课件9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记录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实验记录单班级:姓名:探索一:小球在哪里?(观察并在杯内画出小球和水面的位置)我的猜测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探索二:纸团会湿吗?(观察并在杯内画出水面的位置)杯子倒扣进水中我的发现:占据了的空间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探索一1.杯子竖直倒扣入水底,猜测杯子里小球位置;注意事项:两人一小组操作员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底。观察...
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上3.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教学设计课题3.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九上教材分析金属的锈蚀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关,教材中,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础上,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以及金属防锈的原理和方法,这样,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比较、归纳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学...
2光是怎样传播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理念倡导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掌握核心概念。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以及科学思维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学生在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的进一步探究学习。主要内容是:通过合...
2电生磁(1)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八下科学1.2电生磁(1)教学设计课题1.2电生磁(1)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下教材分析对于磁体的知识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认识,而磁场的概念是初步建立的。让学生认识如何通过电流产生磁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并且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事物有更深的认识。本节课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电流的磁场,包括直线电流...
2电能的量度(1)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HS版九上科学6.2电能的量度(1)教学设计课题6.2电能的量度(1):电功率单元六学科科学年级九上教材分析电能量度知识点较多,分5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电功和电功率。电功率是重要的电学概念,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内容来看,电功率部分概念多(电功、电功率、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等)、公式多(计...
2比热容(2)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HS版九上科学7.2比热容(2)教学设计课题7.2比热容(2)单元七学科科学年级九上教材分析《比热容》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第五章《内能》的第二节。《比热容》是继密度之后又一个表示物质属性的物理量,是学生学习热和能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比热容概念的建...
2八颗行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
2《用气球驱动小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材简析】《用气球驱动小车》是新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2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及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从熟悉的气球来聚焦问题,了解学生对推力及反冲力这一问题的原有认识,引发探究任务,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本节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课件(27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练习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科版五年级下新知导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球提供给我们宝贵的生存环境。现在全球的环境状况令人乐观吗?新知讲解地球的生存环境,常常会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破坏?气象灾害干旱___洪涝___台风寒潮(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一、探索模块新知讲解地质灾害地震___滑坡___泥石流___火山新知讲解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着哪...
2《往水里加点东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粤教版一年级下《往水里加点东西》教学设计课题往水里加点东西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1教材分析《往水里加点东西》是(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二课。本课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是“往水中加盐”,活动2是“都能溶解吗。先是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分别把白糖、沙、食用油加入水中进行观察,比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现象与食盐在水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因为学生对食...
2《太阳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2《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相较于上一课仅关注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课将探究范围扩展至整个太阳系,通过建模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部分,引入。教材说明了“行星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来,这些星体相对于星空背景是不断移动的。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星体除了会运动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第二部分,整理事实...
2《太阳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大象版六年级3.2《太阳系》教学设计课题太阳系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6教材分析教材第一部分引入,说明了“行星名字的来由。第二部分是整理事实证据。教师需提供与太阳系有关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等,更清晰地知道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大小,进而便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第三部分是处理信息。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筛选、转化所需的建模内容。第四部分设计制作。通过上述的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