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板块综合一、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结束),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1953年,我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工业化和...
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①性...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
考点一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国家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以美国为中心的...
考点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板块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十堰市高考模拟试卷)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总值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B.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借口C.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反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答案B解析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属于传统的手工业,...
近代史板块综合一、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英美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随后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
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2.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
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19世纪60—90年代)(1)洋务运...
考点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
考点一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技术1.牛顿经典力学(1)奠基:伽利略。(2)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3)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4)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5)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科学预见性。2.生物进化论(1)诞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2)观点:生物是不断...
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14—17世纪)(1)背景①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②经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③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3)影响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
板块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汉中市重点中学模拟)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因此,在“继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A.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B.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D.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没...
古代史板块综合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
考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2.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考点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形成环境(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2)经济环境: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3)政治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4)人文环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2.发展历程(1)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使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
第1页共5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业标准化工作缺陷及策略农业标准化工作是科技兴农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活动或事物,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并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科学活动[1-2]。它是一项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