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的相关文档,共36444条
  •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500条精选教育名言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500条精选教育名言

    教育名言1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2、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3、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4、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

    2025-03-24039.51 KB0
  • 高中语文作文可以用到的美句

    高中语文作文可以用到的美句

    抒情类美句1.人们以为天堂是乐园,他们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里嬉戏,在山间漫游。但是景色再美,没有心灵的慰藉,也是毫无意义的。2.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失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存之泉的清澈常新。3.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滑过的细砂,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忧伤...

    2025-03-24015.41 KB0
  • 高中语文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训练

    高中语文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训练

    一、对点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A.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

    2025-03-24022.19 KB0
  • 高中语文易误成语辨析

    高中语文易误成语辨析

    【易误成语辨析】一、两用成语归纳高考出题对于两用成语很青睐,我们一定要注意总结归纳,正确全面理解成语的各个义项如下列成语:1、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2、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实际上“非非”是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达不到的境界”,因此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如关...

    2025-03-24126.7 KB0
  •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与(一)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二)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025-03-24014.2 KB0
  •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①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①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动作间的承接。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事理间的承接。②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

    2025-03-24123.75 KB0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出错率达到90%的实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出错率达到90%的实词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

    2025-03-24024.88 KB0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考六大题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考六大题型

    诗歌鉴赏常考六大题型1.分析形象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

    2025-03-24018.69 KB0
  • 高中语文诗歌的意象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的意象鉴赏

    诗歌的意象鉴赏雨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

    2025-03-24117.91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易出错的成语总结

    高中语文考试易出错的成语总结

    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

    2025-03-24026.03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考试新题型及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

    2025-03-24019.14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不:同“否”;不。副词。...

    2025-03-24015.3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常用词语与固定结构总结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常用词语与固定结构总结

    1.表时间的词语(1)朔:农历的每月第一天。(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6)未几:不久。(7)既而:一会儿。(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10)食顷:一顿饭工夫。(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12)逾时:过了一会儿。(13)有顷:过了一会儿。(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2025-03-24023.62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总结

    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总结

    1.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2.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5.被:通“披”,穿戴。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6.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7.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

    2025-03-24016.1 KB0
  • 高中语文考试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考试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

    2025-03-24020.26 KB0
  • 高中语文考试高频易错考点专题

    高中语文考试高频易错考点专题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频易错点应对策略1.语法基础薄弱,复杂句子理解不透彻——析句子成分,明标点作用,抓关键词语2.选项整合力度大,对比不够严谨——看变与不变处,避免改变文意或断章取义3.段内层次不清,分析理解存在偏差——分析结构,列提纲,分析前后例证关系4.缺乏逻辑意识,判断推理出现错误——掌握三种条件关系,厘清句间逻辑5.不明论据作用,理不清论证过程——掌握论点、论据、论证及三者间的关系6.不知设误方式,干扰角度...

    2025-03-24029.21 KB0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考点总结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考点总结

    《堂吉诃德》简述《堂吉诃德》中一个令你难忘的情景。1:堂吉诃德第一次远出游的第一天将一家客店当作城堡。要求“城堡主人”给他举行骑士受封仪式。店主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看堂吉诃德有点疯傻,入店后又打了骡夫,怕再出乱子,便赶快满足了堂吉诃德的要求。店主叫一男孩子点了蜡烛,又叫两个妓女跟着。他自己则拿了一本帐簿要堂吉诃德跪在他的面前。然后,他对着帐簿念念有词,在堂吉诃德的颈窝上狠狠打了一掌,又用剑在他的...

    2025-03-24031.93 KB0
  • 高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识总结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2025-03-24022.05 KB0
  • 高中语文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进贾府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进贾府知识点总结

    1.《红楼梦》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向读者“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这一回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从外观、布局和陈设三个方面描绘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即外观宏伟富丽,布局十分讲究,陈设华贵之至。这样写的用意是:(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

    2025-03-24024.01 KB0
  • 高中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

    高中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

    《论语》(共十则)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

    2025-03-24043.13 KB0
确认删除?
批量上传
意见反馈
上传者群
  • 上传QQ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在线客服
  •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