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让人生有意义第2课胸怀世界第1课时多元文化,人类财富文化交流,和谐共进1学习目标1.认识文化及了解文化差异,知道文化对于人类的意义。2.在现代化条件下文化交流频繁、多样且互相促进,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3.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相互依存,有很多配合的问题需要解决。4.树立使命感,珍视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学会创新,树立全球视野,了解世界配合问题,培养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少年。2知识梳理一、多元文化,人类财富1...
第一单元诗歌两首观沧海课文导入诗言志,歌言情,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背影朱自清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他代表作还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作者简介2《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
第二单元阅读清塘荷韵季羡林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问题导学2季羡林,山东临清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者简介3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都称赞。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中主观愿望相反。旖旎(yǐnǐ):柔和美好。睥睨(pìnì...
中国石拱桥171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2赵州桥3卢沟桥4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
1导入新课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参考答案吧。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遗嘱...
左图是在广州黄埔建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正门,在门上又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误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什么?它与北伐战争又有什么关系呢?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目标2:知道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建立的原因、时间、地点和领导人。(重点)...
梦回繁华毛宁1•绘画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在你的脑海里有哪些名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2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3•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而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
第五单元阅读我的信念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学习目标2居里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简介3居里夫人简介4居里夫人经常利用夏天水果上市季节,购买便宜的水果自制成果酱,以供冬天时食用。除了做实验外,她还得煮饭、烧菜、洗衣、照顾小孩,...
晏殊《浣溪沙》1教学目标1、在自由诵读中感受本词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课前温习内容)2、体会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感受。3、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重难点)2《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品读诗词3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
阳关雪余秋雨1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2•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为当代美学专家、学者、散文家,亦为杰出的...
精彩开篇词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多彩。它既包括物质财富,如故宫、长城等;也包括精神财富,如北京爆烤鸭、德州扒鸡等。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搜集整理身...
1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2——相识相处3读第6-23段。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用“从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读书人冲破“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开始寻求从政治制度方面解决危机的方法。你知道右面的两位人物是谁吗?他们是怎样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目标2: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重点)目标3:了解创办的组织及报刊,以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目标4:掌握百日维新...
第二单元现代诗歌两首也许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诗论家、学者。湖北浠水人。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的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学论著有《闻一多论新诗)》《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时代的鼓手》《诗人的蛮横》《诗的格律》《律诗的研究》等数十篇,提出了建立现...
1.3.3培养自己的责任感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推卸责任的话语有哪些?若是留心观察,你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也许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故意的”;“没有人让我这样做”;“这不是我干的”;“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培养自己的责任感24我们应该了解和关注自己的责任,把承担责任作为生活的常态和习惯。51、我们应该了解和关注自己的责任,把承担责任作为...
苏州园林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精练性,揣摩语言的精妙。3.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2同学们,这些园林,美在静谧、美在清新、美在动感、美在质朴。那么,这些园林在哪儿呢?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
19蝉法布尔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苗,竟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一只毫不起眼的小鸟,竟唱出诗一般美丽的歌曲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竟钻得动铁一般坚硬的泥土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也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发出玉一样清幽闪亮的光芒是昆虫纲同翅目半翅亚目的其中一科。蝉具有透明且有脉...
第三单元定分止争依法有据3.2侵权要负责1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明辨侵权行为22016年12月4日,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班的唐先生,遭遇了一场惊魂的暴力事件。他被一帮蒙面大汉直接绑走并殴打,价值近80万元的私家车也被抢走。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1)一帮蒙面大汉直接绑走和殴打唐先生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他们侵害了唐先生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2)绑走及殴打唐先生侵犯了唐先生的人身自由...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1望王绩2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