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地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5课《地球》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和模拟实验等,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2.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5月球——地球的卫星(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课题5.月球——地球的卫星课时1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及要求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4年级③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过望远镜观察和利用图片资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
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通过让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远近无关。学生情况分析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四季现象感受很深,但对四季成因的认识是全然不知,连任何猜...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一定了解,但还不能明确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修正和完善关于“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并用模拟实验验证、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教材围绕继续寻找证据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设计了2个活动。一是...
2地球的结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2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二课,在新版科学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内容比较抽象。在前面的第一课,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与空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设计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材:第三章第1节P83~P86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3.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4.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1...
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课题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章3学科科学年级七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漫长历程,并能说出一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方法与过程目标: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能运用地图及所给材料,描述地球的大小及内部的结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
原电池化学电源考试说明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命题规律本节内容是高考的常考点,其考查形式一般以新型能源电池或燃料电池为载体,考查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或电流的方向及溶液pH的变化等;原电池的应用主要考查原电池的设计、电化学腐蚀及解释某些化学现象等,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板块一主干层级突破考点1原电...
2目录CONTENTS1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核心考点分层突破课堂巩固跟踪检测[考纲展示]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基础梳理]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的物质组成:主要有、星云、、卫星、流星体、等。恒星行星彗星3(2)天体系统的层次①形成:天体间、相互而成。②层次:总星系...
第一章数与式1.3分式1考点1分式陕西考点解读1.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分式。其中,A叫作分式的分子,B叫作分式的分母。2.分式和整式统称为有理式。3.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①B≠0。4.使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A=0且B≠0。中考说明: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ABABABAB2【特别提示】陕西考点解读1.当x=时,分式的值为0。1.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2.判断分式有意义的...
解题技巧1.一个三位数,其各位上的三个数字的平方和等于其中两个数字乘积的2倍,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三位数_____.一读关键字:平方和、积的2倍二联重要方法:列方程注意事项:注意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区别。三解解:四悟做这一类题的方法是: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找出各个量的关系。依题意列方程为设这个三位数各位上的数字分别为x、y、z,移项得x2+y2+z2-2xy=0x2+y2+z2=2xy则有(x-y)2+z2=0故x-y=0,z=0....
第十三节俄罗斯【学习目标】1.掌握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冻土)。2.根据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农业分布的特点。3.根据俄罗斯矿产资源的分布,掌握工业分布的特点。4.依据俄罗斯地形、气候、纬度位置等因素,分析俄罗斯交通方式的选择。11.地理位置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答题模板构建:1.半球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4.相对位置位于北半球,纬度高,北极圈穿过该国北部;地处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两大洲,三面临海...
第12讲PART1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掌握洋流图的判读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概念:洋流是海洋水沿相对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按性质分类①暖流:从流向水温低的海区。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3)影响因素: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次洋流还受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自主梳理水温高的海区水温高的海区稳定大气运动陆地形状基础自...
LJ九(下)教学课件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和我们是一个整体,首先,海洋虽然蕴藏着许多资源,但海洋资源的再生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开发海洋资源而不注意保护,那么这些资源总有一天会被用光。另外海洋本身对污染物有着巨大的搬运、稀释、扩散、氧化、还原和降解等净化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局部海域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该海域的污染。所以保护海洋...
4.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1.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1)通过移项,将方程右边化为零;(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因式之积;(3)分别令每个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分别解这两个,求得方程的解.3.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ma+mb+mc=.4.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x2-y2=,x2+2xy+y2=,x2-2xy+y2=.5.如果ab=0,那么.两个一次...
专题八辨析并修改病句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CONTENTS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考点1辨析病句考点2修改病句B.积累帮素养大提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精要常见六种病句类型常见句式杂糅类型常见成分赘余124例与数字有关的语病考情精解读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年份/卷别题型与分值设问方式2017全国Ⅰ单选题,3分下...
第二十一单元两次工业革命1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珍妮机与铁路时代考纲要求:A.识记珍妮机与铁路的发明B.理解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珍妮机的发明背景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概况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
第二十四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1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考纲要求:A.识记《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1.巴黎和会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人物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目的处置战败国,讨论分赃问题;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确立战后的“新秩序”性质帝国...
2目录CONTENTS1专题强化三农业区位的选择与评价微专题一微专题二3课堂巩固跟踪检测[考情分析]农业区位选择与评价是高考出现频率最高,所占分值最多的人文地理考查内容。选择题、综合题均有,常与区域图、文字材料相结合,综合考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2微专题一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专题突破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分析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
RJ九(下)教学课件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H+OH-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H+,表现出酸性;碱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OH-,表现出碱性。那么,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情景引入现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显红色,随着滴加盐酸,颜色逐渐消失至无色。【实验10-8】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中和反应实验探究思考:上面的实验能否说明酸与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氢离子(H+)和氢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