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纲要求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
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核心知识排查壹热点考向聚焦贰内容索引高考命题演练叁核心知识排查壹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
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果:...
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三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对外关系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考点一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家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
板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
板块三现代史部分现代史板块综合大跨度广视角贰内容索引壹分阶段抓特征叁微专题新视角分阶段抓特征壹一、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结束),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经济的恢复...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2.维新变法思想(1)...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九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中期)(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七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牛顿经典力学(1)奠基:伽利略。(2)创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3)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4)特征:注重实验;数学化。(5)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文艺复兴(14—17世纪)(1)背景①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②经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③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3)影响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近代史板块综合大跨度广视角贰内容索引壹分阶段抓特征叁微专题新视角分阶段抓特征壹一、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英美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随后进行殖民扩张,世...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形成环境(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2)经济环境: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3)政治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4)人文环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2.发展历程(1)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2.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空坐标考点知识排查壹考向命题研析贰内容索引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考点一先秦...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古代史板块综合大跨度广视角贰内容索引壹分阶段抓特征叁微专题新视角分阶段抓特征壹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专题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184.[“一五”计划]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注重宏观经济规划的客观科学性B.中共注重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C.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