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马过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二下《小马过河》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
1白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白鹭【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
25《古人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案素养目标1、会认“耻、寝”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重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
6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准确朗读《画》这首诗,并能背诵。(2)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内容,并能简单描述。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并描述诗中的意象。(2)学生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尝试创作简单的诗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节习俗中有大乾坤——《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随文学习本课生字词。2.认识北京春节中的各种民俗活动。3.能辨析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理解目标:1.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详略得当的方法来写各种民俗活动的。2.品析北京春节中的民俗活动,感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迁移目标:能迁移文中详写的方法来抒写自己身边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言...
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秋晚的江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3.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
初中语文11《老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初中语文《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初生成:初读文章,认识老王,感受他的“苦与“善”。2、合作探究再生成:精读文章,理解老王的“苦与“善”。3、教师导思三生成:品味文章,理解作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爱的伟大,陶冶美的情操。学习重难点:理解结尾句中的“愧怍之情。教学过程一、改题导入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要去认识一位普...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设计《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画作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观察、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发挥想象,读出景物描写中的哲思之美,理解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教学难点]品味散文的哲思之美。[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导入]很多文人喜欢把路写进自己的作品当中。屈原在《离骚》当中...
8陈太丘与友期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2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古人家庭生活中的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素养目标1.赏析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2.赏析词作的语言及表达技巧。3.赏析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二、教学素养宋词之美,美在雄浑苍凉、豪迈悲壮,美在清丽淡雅、婉约多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气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抗战救国的情...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琥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通课文。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三、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松脂和琥珀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简介琥珀的来历,引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题9(2)《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
【新课标】18刘胡兰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课课题:刘胡兰(第二课时)内容分析:《刘胡兰》一文主要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其中的对话部分,既有助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核心素养目...
2《变形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甲克虫迷梦,现代人困境——《变形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风格,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2.鉴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人的异化问题。教学重点:鉴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典型意义,理解其所具有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
1《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对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对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同属于回忆录。两篇文章都注重实录,从小的切入口,通过作者回忆记录下来的战争中的二三事来反映大的时代主题,展现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虽然两篇文章中记录的事件已经过去多年,但事件中革命...
4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
8《小书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小书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通过图文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会认“书、包等11个生字,认识“勹、亻、?”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2.阅读与鉴赏:正确朗读课文。3.表达与交流: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能说出它们的用处;互相交流学习整理书包和文具,养成爱惜文具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能说出它们的用处;互相交流学习...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3.2《哦,香雪》课型小说阅读课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哦,香雪》是高中必修一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要帮助学生把握香雪的人物形象,鉴赏小说中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感受到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教材分析《哦,香雪》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