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一)一.(河南省)古诗文默写。(共8分)(1)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胸怀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仰。(3)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4)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找家教,到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2008年中考初中语文古诗文默写易考名句汇编一、《论语》十则(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鱼我所欲也》(6)生,亦我所欲也...
2008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荟萃(二)十六、(福建省漳州市)按要求填空。(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1)一代天骄,,。(毛泽东《沁园春雪》)(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3),,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来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猜伸。(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6)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
一、思辨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满分必练高中课标必背14篇1.劝学(1)《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阐明只有不停地学习才可以获得进步旳道理。(2)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端连用比方强调了学习旳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停省察自己旳重要性。(3)《荀子劝学》一文论述了“学”与“思”旳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索,更要重视学习旳名句是“,”。(4)《荀子劝学》中用三组比方论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1/20结构梳理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景色感想2/20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瀑pù炉lú///////我会读布烟遥川yānbùyáochuān3/20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惧天上人。夜宿山寺4/20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第二章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第1页第1页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参考译文考点解读5年高考(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游玩的美好之处,恰逢适宜的天气令人...
1、古诗词中“雨”已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天气晚来秋”,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到黄昏,”。2、古诗文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秦观《鹊桥仙》“,便胜却人间无数”,李清照《声声慢》“,...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
1高考必背古诗文64篇情景默写混合练习1、“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韩愈《早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早春时节雨的细柔与草的若有若无;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表达作者思亲难归的忧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历史的沧桑与无常;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名篇名句默写】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总结(高中14篇精华版)一、《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_________”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
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64篇)27---11.《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一、《木兰诗》(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1.《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3.《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诗句是: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描写边塞艰苦(阴冷苦寒)的军旅生活的诗句),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5.《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
学案29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二)——炼句及语言风格学案目标1.掌握炼句艺术题的基本方法。2.了解一下鉴赏语言风格题的基本做法。一、鉴赏炼句艺术1.知识梳理诗歌语言除讲究炼字外,还讲究炼句。古人在炼句上的功夫不亚于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们在炼句上是多么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也因此写出了许多佳句。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至...
学案24文言实词(二)学案目标1.理解实词推断的方法。2.掌握实词选择题的技巧。方法梳理文言实词的掌握,一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二靠临场推断方法和能力。不仅是多义词需要在语境中推断其义项,而且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尤其在翻译题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特别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方法和能力。实词理解题,有时并非完全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清楚无误地记得实词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来...
学案33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学案目标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200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
学案3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1.(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
第二部分语文知识积累第6讲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考试说明《201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要求:理解句子之间的表达意义和表述关系,理清句子的顺序。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横线处填入语句,要求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另一种是给出几个语句,要求恰当排列语句顺序。2命题预测云南省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句子的衔接与排序是重要考点之一。考查形式为四项辨析...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1考试说明《201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找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做简单的分析判断。2命题预测在云南省近几年学业水平测试中,2016年云南省卷,昆明2015年曲靖卷考查了议论文,虽然考查不是很频繁,但仍可看出议论文的考查在加大,因此不能轻视。从往年的考题来看...
第二部分语文知识积累第4讲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考试说明《2016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正确使用成语。从各地考查的选材来看,词语2(成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