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2“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
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基础突破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1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一、词类活用六大类型词类...
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者:广德中学陈明发解释加下划线的词1、微太子言,臣何能谒之。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纲解读:偏义复词:(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便可白公...
文言实词小练习(一)1.选出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爱霁云之勇且壮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下列各选项中,对“安”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动词,安定)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动词,安身、养生、享受)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适、安逸)3.下列...
文言虚词复习专项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___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题号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答案一、课内巩固在下列各题中,分别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均为单选题。1.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A.以其...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分类例释一、授予、提升官职类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失街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辟:⑴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被征召)公府不就。《张衡传》⑵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选拔委以官职。如: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
文言实词选择试题100道(0804)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2.掌握虚词“之、其、而、以、于、乃、则”的意义与用法。学习目标近年来,仙桃市中考语文卷中,增加了课外古文的阅读量。这类题目出题的原则就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阶段,系统地梳理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知识。现在,我把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作一个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纵观近年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
一.家居生活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二.学习修养为人工:擅长。工擅文。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3.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规定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什么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二、教材中此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wéi]1.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度)。2.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3.变成:成~。4.是:十两~一斤。5.治理,解决:~政。6.被:~天下笑。7.表达强调:大~恼火。8.助词,表...
文言断句高三语文主讲教师:王艳第1页第1页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经常在一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调停止地方用“、”断开,叫“读”(dou)。当代用标点符号是“句读”发展,因此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能够叫断句读。断句是考察文言文老式方式,是学习文言文基本功,从前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一、什么叫断句第2页第2页,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阐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
文言文教学坚守与创新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阙银杏第1页第1页坚守?第2页第2页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路——韩军第3页第3页决不能由于文言文不是当代,那么,谈语文学科当代,就必须排除文言。这样逻辑推理是站不住,不应当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当代化=不要一切非当代化东西。这不是当代化,而是简朴化、绝对化、片面化。——张志公第4页第4页1.“古诗文阅读”部分在学业考试中份额还可适当增长。2.基于书本选文典型性...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失其所与,不知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秦王还柱而走解析A项“要”通“邀”;B项“知”通“智”;D项“还”通“环”。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诸郎中执兵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项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作品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
2016届高三40个高频文言实词稳固练习④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易()2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②秋高气爽()3⑤属予作文以记之()25.具4①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5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0.数6①公修公族,家修家族(动词,治理)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理)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长。高)2.济①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动词,苦于)②百味失苦甜(名词,苦味)①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动词,比拟,比方)②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名词...
趣味断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
11总结字词句1、通假字;2、古今异义;3、文言虚词;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省略句2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5、失其所与,不知3133古今异义(古/今)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今义: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