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的实质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1243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一)态度的定义一、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几种典型说法NO.1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NO.2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着指导性...
校园欺负校园欺负•挪威、英国、意大利、日本:约有10%-2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受欺负的问题。•奥维尔斯(挪威):平均每7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卷入欺负或被欺负的关系中。•陈世平等(2002):小学生中经常被欺负的比率为20.3%,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11.8%和4.0%。一、欺负行为的特点奥维尔斯(Olweus,1999)把欺负定义为“当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更多的同伴以负面的行为对待,这个学生就是受欺负的”。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普遍性,可能发生在社会各个阶层,而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就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分类身体暴力指用手、工具等对受害者进行侵犯,造成其身体损伤。指在受害者不愿意的情况下,以要挨打骂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受害者与之发生性行为。性暴力精神暴力指采取冷落流远,当众羞辱成胁恐吓等手段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伤害。在家...
服从一、服从的原因(一)合法权力合法权力指社会赋子了卷人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面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一、服从的原因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认为对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之间),更重要的是,临时的社会角色关系,...
依从一、依从行为的原因(一)潜在损失危机一种东西有失去的潜在可能性,会使人们给子更积极的评价,也更容易产生依从行为。(二)互惠心理人类文化价值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这个规范使个体有回报的压力。在这一规则推动下,人们需要回报礼物、恩惠、服务或帮助给那些已经为他们做出相应付出的人。许多时候,回报要高于他们已经得到的恩惠。一、依从行为的原因(三)喜爱和熟悉当请求来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象或自己熟悉和有积...
情境因素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较之小城镇或农村的人,大城市的人有较少的助人行为,这主要是大城市的特征容易导致责任的分散,从而降低了旁观者的帮助率。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人们的助人行为受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文化背景不同,助人行为也不同。玛格丽特米德根据不同社会对早期儿童抚...
助人者特征一、年龄与性别助人者的年龄应该说是一个间接因素。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道德发展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超越服从和依从的水平,进入信念水平。在信念的水平上,道德标准才会成为一个人不可损害的人格尊严,才会成为一个人自觉的行为动机。当道德标准内化水平很高时,个体在助人情境中就会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他预见到,若不实施助人行为就...
归因偏差一、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琼斯和哈里斯(Jones&Harris,1967)在一个实验中,要求大学生阅读赞同或反对卡斯罗特在古巴推行的有关政策文章。告诉被试,有的人是自愿选择赞同或反对立场的,有些则是按规定被分配去写赞同或反对文章的,也就是说文章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最后要求被试评价...
沟通的种类一、以方法来分口语沟通书面沟通词语和非词语沟通新型沟通1.口语沟通口语沟通就是运用口头语言来实现的直接沟通,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效率最高灵活性最强信息量也最大可以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和可解释优点可回忆、保留的程度不高即时性,缺乏反复的斟酌而产生失误考验沟通者的言表述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缺点2.书面沟通书面沟通通常是借助于文字而实现的沟通形式。比如通...
沟通的含义沟通的含义哥伦比亚航空052号班机空难沟通的含义信息社会——信息不断增加和信息共享,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在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就是沟通。沟通的含义沟通(communication)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
自我类化理论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到事物,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并不简单地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动、自发将其归于某一类别。人们在类化时,往往根据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进行,即把被类化的事物与该类事物的一个典型或理想范例相比较而进行归类。一、类化的概念二、类化的作用塔吉菲尔(1957,1959)研究了“类化”的概念及其作用,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无论是物理刺...
认同理论•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而来的(Stryker,1980)。•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Blumer,1969)。•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Stryker,2000)。认同理论社会人体的核心观点: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群体成员身份或资格,人们努力追求或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而且这种...
图式理论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图式(schema)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图式概念最初出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认识学说中,认为图式是“使感性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条件“。一、图式的基本概念在现代图式理论体系中,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关于事物或概念的定义。图式并不代表客观存在的某一具体事物和事件,而是从许多个体中归纳出来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意...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一、认知失调的基本假设费斯廷格二、认知失调的条件失调和协调的概念,是费斯廷格为避免使用不一致的概念所带来的混淆而提...
社会交换理论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人际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换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价格,人际交换就是相互等价的给予或者回报彼此所需要的事物。交换的东西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社会交换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命题成功命题:行为重复的频率决定于行为获得奖赏的频率和及时性,一种行动获得奖赏的几率越高,奖赏越及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强调行为频率与奖赏间的正相关)刺激命题...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多次的学习会形成习惯;当类似或相同情境再次出现时,人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出反应。一、强化理论溯源老朋友:握手乞丐:掏零钱/不予理会学习理论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最早追溯至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20世纪初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而后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了...
相似与互补相似规则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相似规则纽科姆在1961年进行的研究证实了相似性能促成友谊。态度相似态度相异阿龙森:人们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近时,会造成一种“我是正确的”奖励效果,从而使人更喜欢与自己意见相同或相近的人。而他人与自己观念不同,会提醒人们自己可能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惩罚,因而人们不喜欢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彼此相互接受和喜欢,并成为好友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相似规...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那引发人们交往意愿与行为的具体动机有很多,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复杂的动机,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几大需要。确立自我价值、安全、交往以及独处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来确保。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会表现为自信、高自尊和自我稳定。人生有价值...
自我认知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的提出者贝姆(Bem,1967)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一、自我知觉理论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已的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表达个人的内在特性。相反...
自我效能班杜拉(Bandura,198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已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自我效能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成功经验个人的控制感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外部控制(externalcontrol)罗特(Rotter,1971,1973):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一、控制点理论自已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已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奖励是由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