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论语》十二章(实战训练)一、(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及编撰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论语》与《》《》《》并称“四书”。共篇。2.孔子,名,字,春秋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二、字音字形论语()说()愠()三省()传()不习乎逾()罔()殆()一箪食()曲肱()笃志()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一、走进伟大时代...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
<论语>《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
24/4/7名著导读《论语》2“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24/4/7名著导读《论语》3追随着记忆的车轮,我们走进《论语》24/4/7名著导读《论语》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11《论语》“理想之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论语》----“理想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国学经典篇章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理想之道”古今层面不同角度的演绎,指导人生。2、通过分析经典“侍坐,解析孔子的“君子之风”与“理想道义之间的内涵与关系,打通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融汇共通的一个勾连的桥梁。3、通过品味经典,理解经典在当下生活的意义;理解经典与人生价值之间的...
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孔子还有一个重,此书与“并称为四。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240.孔子说,对于天下之事,君子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一定不要怎么做,义是衡量的标准的语句”!也就是说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孔子用车作喻,说明不讲信用的弊端。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
第1页共11页读《论语学而》有感五篇范文第一篇:读《论语学而》有感读《论语学而》有感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纲要求五年考情出处常考题型考点年份理解分析评价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2019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论语》《孟子》填空题简答题2018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
第1页共2页论语学习笔记作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要点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默写复习1《论语》1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2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3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4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5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6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7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练习1、阅读《论语》...
《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教学目标】1、熟读五则论语,理解其中的含义。2、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4、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重点】1、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3、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学而篇第一(四)为政篇第二(四)公冶长篇第五(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