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熟读五则论语,理解其中的含义。2、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4、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重点】1、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3、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学而篇第一(四)为政篇第二(四)公冶长篇第五(二六)...
.【理解性默写】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
1《论语》高考题2•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评析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3...
读书心得体会——读《论语》有感《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一、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
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础练)第二单元【基础知识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八佾()彬彬()()弘()毅()譬()如一篑()迩()怵()惕()内()交要()誉羞恶()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致知在格物(谋划事情)B.人而不仁(如果)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才)C.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萌芽,发端)D.为...
高考《〈论语〉选读》温习资料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精选教案例如一重点与难点: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教学过程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