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诗是他降宋后写的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5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
1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
导入多媒体投影;歌曲《长亭送别》;动画和录音。1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王勃城阙辅三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12韩愈,代文学家。字,世称。谥号“”,又称。与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退之文韩昌黎韩文公柳宗元3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为“韩文公”。唐代散文家、诗人。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4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学科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部编版2019八年级上学期课外诗歌鉴赏——理解意象意境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2.根据意象,理解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柳条、藤蔓、黄莺。2、答: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引子——仰望唐诗一切都会过去,而唐诗却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挺立在唐代诗坛的一队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使得宋朝以后的诗人,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即使在晚唐衰飒的风尘中,仍有一位踏步而来歌者,带着他那低沉而感伤的嗓音,不经意的一挥手,便...
苏幕遮12范仲淹中文名称:范仲淹昵称:字希文谥文正性别:男所属年代:北宋民族:汉族生卒年:989—1052相关事件:庆历党争庆历新政代表作品:《范文正公集》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4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云彩,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学科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部编版2019八年级上学期课外诗歌鉴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答案:〔1〕...
赠从弟刘桢•刘桢,字刘桢,字公干公干,东平人。,东平人。汉末诗人汉末诗人,他是,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他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现只存诗。现只存诗1515首。有辑本首。有辑本《刘《刘公干集》公干集》。。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
第10讲古诗词鉴赏(2016宜宾)品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词语理解考情搜索:2016年宜宾1.(真题T1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意思。这类直接解释词意的题目重在平时的识记和积累。【参考答案】帘旌不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自古以来,送别诗多是充满了伤感凄清的愁绪,然而王勃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反常态,具有豪迈的气势与开阔的意境,堪称精品。作者简介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代表作有《滕王阁序》。作品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例析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这正是唐诗冠历代、宋词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论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温习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三个重点•自然环境指什么•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有哪些常规的作用•如何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分析其具体的作用2自然环境指什么•《步步高》P189•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3材料一•《换肾》“这一年的秋来得特别猛,中秋节刚过,树上的叶子便黄的黄、赤的赤了,有的叶子禁不住西风一摇,无奈地飘离母体。”•这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
让语段有“动”感1写好文章写好段落写好句子2一、复句知识回顾•1.并列复句:平行的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是不是,一方面一方面,有的有的,同时,还,也)•2.承接复句:有先后顺序的承接关系。(首先然后,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从而)•3.递进复句:后句意思比前句更进一层。[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4.选择复句:从分句中做出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
提升思维与表达,增加作文亮点1考前作文热身回顾写作经历与作文,明白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尤其是“一模””二模”作文的优点与问题;学习借鉴优点,克服自己作文的弱点;分析问题吸取教训,提升思维与表达。考前热身:分步进行提升训练2前提: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重点: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材料作文:言论类材料,叙述类材料。立意要求:明扣材料,具体立意;防止“求新”而偏题。3苏锡常镇“一模”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探讨小说主旨小说的主旨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1【原题重现】《溜索》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参考参考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
高三语文一轮温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1•【学习目标】•在鉴赏中,总结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2•【学习重点、难点】•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出题规律与答题规律3•【实时演练】•江上别柳中庸[注]•李端•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注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
第二部分阅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解读】“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该考点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古代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而“品味诗歌的语言”,则是诗古代诗歌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在描绘形象创造意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