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目标导航预习引导课程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2.掌握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3.能够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靠采集与狩猎为生以畜力和金属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出现了各种各...
1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课程标准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习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认识公众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2.联系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重点)3[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转变观念阅读教材P94~P96第一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发展观(1)传统发展观:发...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原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目标导航预习引导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及社会带来的压力2.理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3.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认识可持续发展应从我做起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一、控制人口规模1.意义: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目的: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人口对...
地理人教版精准高精准高考考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二考情概览考纲解读全国近三年考题统计命题趋向考试内容核心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2015课标Ⅱ,37(3)(4),12分1.结合人均GDP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统计图表,考查对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分析能力。2.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3.结合生态农...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1.通过漫画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2.这些信息能反映出什么问题?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1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3.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学习,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2[基础知识梳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人地关系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与_____自然,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_________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垃圾围城(北京)工厂排放废气沙尘暴来袭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2.环境问题的类型?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其他划分地理空间:全球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产类型:工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索取>再生资源枯竭1、图中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2、如何解决图中的环境问...
美丽中国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节》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节》雄安新区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强调:雄安新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
第2讲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考纲考情考向知识网络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016全国Ⅰ卷,1~3题2016全国Ⅱ卷,3~5题2016海南卷,1~3题2015海南卷,3~5题2014全国大纲卷,1~3题2014海南卷,1~3题结合现实热点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考点一产业转移基础梳理1.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2)分类: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
专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具体表解如下。(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目标导航预习引导课程标准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结合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给量的矛盾,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和类型2.结合案例,分析当今世界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危害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程标准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环境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2.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1[基础知识梳理]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我国基本国情:__________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__________、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_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
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转变观念1.需要转变的观念_____观、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2.意义_____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的转变。发展资源观念人类文明1二、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政府的和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3)政府行为的调整①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②为主,严控污染发生;③大力发展;④建...
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我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噪声污染建筑、娱乐、交通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冈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墨西哥湾海上石油泄漏2.生态破坏具体表现...
第1页共8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探究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各方必须共同努力,关键是要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
第1页共4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富裕和谐新金山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通八有”和“绵渝路全面小康示范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加强领导、激励群众,在如何运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城带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
第1页共11页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心得体会2021,9,28《河南日报》第五版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近年来,淮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培育内生动力,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以...
第1页共2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讲话稿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1页共3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