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酶的应用考试标准必考加试考试标准必考加试1.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2.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考点一果胶和果胶酶1.果胶(1)果胶的化学组成:由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2)果胶与果汁加工:果胶不仅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2.果胶酶(1)来源:黑曲霉、苹果青霉等。(2)组成:果胶酶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主要包括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
第30讲微生物的利用考试标准必考加试考试标准必考加试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2.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考点一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1.大肠杆菌(1)特性: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代谢类型)的肠道杆菌,在肠道中一般对人无害,但若进入人的泌尿系统,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2)用途:是基因工程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2.细菌的培养和分离(1)细菌的繁殖:以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约20min分裂一次。(2)培养的...
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排查落实练(九)1.纯自然现象有时也是文化现象。()提示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纯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2.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提示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文化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提示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和体现,文化对经济、政...
第3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
考点规范练26甲烷、乙烯、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A.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B.汽油、柴油、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C.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碳碳单键D.蛋白质的水解和油脂的皂化都是由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甲烷都能发生加成反应B.煤焦油、石油、花生油都...
第九单元生物技术实践单元滚动检测卷(九)(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2.5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学考必做演练]1.在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操作中,对于获得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影响最大的是()A.制备浸出液的土壤取自土壤的表层B.涂布前涂布器未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氮源D.接种操作者的双手未用酒精棉进行消毒答案C解...
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不同...
单元质检卷(九)有机化合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6上海化学)轴烯是一类独特的星形环烃。三元轴烯()与苯()A.均为芳香烃B.互为同素异形体C.互为同系物D.互为同分异构体2.(2016课标全国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D.乙酸与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
试卷第1页,共一1.本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30题)、材料题(第31题~第33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
第九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综合提升1.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明确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中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知道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明确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4.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及怎样...
第34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要求]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考点一人类影响环境1.人口增长(1)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2)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人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特点①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
第22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考点展示]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3.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核心考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正确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提示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可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具...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2)分类(3)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2.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
Unit9SectionA1部分课文翻译1a部分翻译Wluchoftheseplaceswouldyouliketovisit?Rankthemfroml(most)t06(least).这些地方中你想参观哪一处?从1(最想参观)到6(最不想参观)给它们排序。spacemuseum_____太空博物馆_____historymuseum_____历史博物馆_____artmuseum_____美术馆_____waterpark_____水上公园_____zoo_____动物园_____amusement_____游乐场_____1b部分翻译Listen.Havethesestudentseverbeentotheseplaces?Check(...
第九课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和中国画的对比赏析,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静物画的发展概况,了解静物画的画面构成要素、主要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初步掌握静物画的赏析方法与要点,具备分析画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静物画赏析的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技巧,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外国静物画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不同时期静...
第九单元复习题1.【2017眉山】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氯化钠C.泥土D.乳胶漆2、【2016眉山】如图所示,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U形管B液面降低了一些,A液面上升了一些,则加入的物质是()A、烧碱B、硝酸铵C、食盐D、生石灰3、【2015眉山】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4...
中考第一轮复习第九单元溶液本内容适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主讲人杨老师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3.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6.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7.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8.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溶液的形成1.溶液的概念概...
在2024年春季学期第九周升旗仪式上的讲话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辛勤的汗水和大地的馈赠。自古以来,勤劳的人民就懂得“勤有功,俭有益”的道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辛勤的劳作换取生活的安宁,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演绎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回望我们的历史,那“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典故令人深思,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