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图2ABCBAC△H1△H1△H2△H2△H3△H3反应热的计算题目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2、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学习疑问学习建议【预学能掌握的内容】一、盖斯定律1、概念:不管化学反应是完成或分完成,其反应热是的,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有关,而与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2、对盖斯定律的图示理解如由A到B可以设计如...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章末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014年底,印度人口大约有12.48亿,预计到2030年达到15.3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据此完成1~2题。1.现阶段,印度的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无法确定2.影响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
1.1.2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选择题(每题7分,共70分)1.一同学欲从量筒中取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0mL,倒出液体后,他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A.40mLB.大于40mLC.小于40mLD.不一定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铁粉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C.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D.将O2...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参考答案【基础知识】①地域空间。②界线。③相似性。④差异性。⑤功能。⑥联系。⑦相对位置。⑧空间分布。⑨社会经济活动。⑩城市化。⑪对外联系。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⑭工业。⑮农业。⑯三次产业。⒄农业。⒅林业。⒆工业。⒇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内部构成。【探究点一】【合作探究】1.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地域的综合...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七)1.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是()A.将40gNaOH溶于1L水所得的溶液B.将22.4LHCl溶于水配成1L溶液C.1L含2molK+的K2SO4溶液D.将0.5molL-1的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后的溶液2.将5molL-1的盐酸10mL稀释到200mL,从中取出5mL,这5mL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5molL-1B.0.25molL-1C.0.1molL-1D.1molL-13.100mL0.3molL-1Na2SO4溶液和50mL0.2molL-1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五)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1.下列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1molL-1的是()A.将0.1molNH3充分溶解在1L水中B.将1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与990g水混合C.将8g三氧化硫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D.将0.1mol氧化钠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已知Na2O+H2O2NaOH)2.在0.5L某NaCl溶液中含有0.5molNa+,对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配制100mL该溶液需用5.85gNaClB.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C.该溶液中含有58.5gN...
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2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1.2.3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1.2.4充要条件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重点)2.会求(判定)某些简单命题的条件关系.(易混点)3.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阅读教材P6“思考交流”以上部分,完成下...
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学业分层测评第2课时集合的表示1.掌握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重点、难点)2.通过实例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了解集合相等的概念,并能用于解决问题.(重点)4.了解集合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列举法阅读教材P6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将集合的元素出来,并置于花括号“{}”内.用这种...
第一章碰撞与动量守恒22动量碰前碰后质量速度两项和m1v1’m2v2’两项和次数m1m2v1v2m1v1m2v2v1’v2’123活动一动量的概念问题1:动量有何物理意义?问题2:它是矢量还是标量问题3:动量的单位?问题4:如何改变物体的动量?例:在水平面上有甲、乙两滑块,其质量分别为m1=1.0Kg和m2=2.0Kg,且沿同一直线运动。若以甲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甲的速度v1=10.0m/s,乙的速度v2=-5.0m/s。滑块甲的动量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___;滑...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应用时间:20分钟实用时间:分钟一、选择题()1.碱性强弱介于KOH和Mg(OH)2之间的氢氧化物是A、NaOHB、Al(OH)3C、Ca(OH)2D、RbOH()2.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沸点最高B、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C、W的氢化物的沸点比X的氢化物的沸点高D、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弱()3.还...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共7课时第2课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该照片能证明()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流星现象D.恒星运动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核外电子(Z个)2.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
第一章第一章第4节第4节实验理论指导实验理论指导典题案例导析典题案例导析知能演练提升知能演练提升题型一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二题型三题型三一、实验目的(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2)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3)能利用v-t图像分析实验数据,描述物体的运动。二、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使用:电火花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结构图示电火花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交流电6V交流电打点...
章末综合测评巩固层知识整合提升层能力强化拓展层链接高考章末分层突破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自我校对]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描述法④交集⑤补集⑥定义域⑦图象法⑧解析法⑨奇偶性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算是指集合间的交、并、补集三种常见的运算.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离散的,集合的运算一般运用定义或韦恩图;若集合中的元素是连续的(如用不等式表示的),则用数轴法;特别地,若集合中含有参数,有时需要对参数进行讨论.已知全集为U=...
鲁科版选修4第一章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编写人:白慧峰【学习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学习过程】一.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温故知新】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阅读与思考]1、维生素是参与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所必需的一类_______________,习惯上按照不同的溶解性,把它们分为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和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2、维生素C是一种色晶体,分子式为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溶液显___性,其广泛存在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中,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C也称_________,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维生...
1.4.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y=sinx(xR)x6yo--12345-2-3-416xo--12345-2-3-41yy=cosx(xR)定义域值域周期性xRy[-1,1]T=2正弦、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sin(-x)=-sinx(xR)y=sinx(xR)x6yo--12345-2-3-41是奇函数6xo--12345-2-3-41ycos(-x)=cosx(xR)y=cosx(xR)是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正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蒸馏、分液、萃取)以及所用的实验仪器;一、(复习提问)如何除去括号中的杂质?(1)NaCl固体(I2)(2)KCl固体(MnO2)(3)Cu粉(Fe)(4)NaCl固体(CaCl2)2.总结固—固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二、新知学习【基础知识】液—液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1.蒸馏(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适用范围:______...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