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
可能的大题月用隋唐时期581年至907年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建于960,亡于1127明清时期隋朝建581年,589年统一,亡618年大运河605年开始,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制七年级历史下册时间线唐朝建618年,亡907年,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鼎盛出现开元盛世。唐朝发明工具曲辕犁和筒车;唐三彩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期...
明朝1368-1644年01洪武03永乐04洪熙05宣德06正统/天顺07景泰08成化02建文09弘治10正德11嘉靖12隆庆13万历14泰昌15天启16崇祯朱元璋庙号:明太祖谥号:明高帝生卒:1328-1368(登基)-1398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庙号:明惠宗谥号:明惠帝生卒:1377-1398(登)-?朱棣,太祖四子庙号:明成祖谥号:明文帝生卒:1360-1402(登)-1424朱高炽,成祖之子庙号:明仁宗谥号:明昭帝生卒:1378-1424(登)-1425朱瞻基,仁宗之子庙号:明宣宗...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单项选择题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后参加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最终登上皇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变化。与刘邦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的()A.郑成功B.郑和C.戚继光D.鉴真2.适合作为右图名称的是()A.丝绸之路示意图B.唐对外交通路线图C.佛教传播路线图D.郑和下西洋路线图3.15世纪上半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入新课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1墓和纪念亭2江苏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江苏苏州郑和纪念馆3三宝庙(泰国)三宝庙(印尼爪哇三宝庙(马来西亚)45郑和是什么人?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指什“西洋〞是指什么地方?么地方?6文莱next11、、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7822.目的.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933..概况概况(1)郑和曾经几次下西洋?(3)郑和下西洋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案例一)坪山区博明学校博明学校七年级历史备课组歌曲《大航海》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一、郑和下西洋郑和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小名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阅读教材第70页第1段内...
明朝的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中国历史复习:1、明朝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是出现了的萌芽。2、明朝农业发展的两大突出表现是:①水稻种植出现了和稻、稻,②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等。3、明朝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中心(城市):棉纺为、丝织中心为和、制瓷中心为、冶铁中心为和。4、明朝后期,成为流通的货币。资本主义两季三季玉米甘薯花生烟草松江苏州杭州景德镇遵化佛山白银1、了解明朝与蒙古、建州女真的关系,...
第第1515课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对外关系1.他是谁?一.郑和下西洋2.“西洋”指哪儿?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1431年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郑和(1371—1435)监”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文莱1、“西洋”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宜城市小河镇小河初级中学乔长明一、(一)教材内容分析: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
学习目标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事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3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岸一带。文莱文莱东南亚印度洋请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各是什么?1...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东南亚纪念郑和下西洋仪式印尼城市三宝垄马六甲的三宝井马来西亚三保公庙23郑和下西洋目的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4中国西洋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金属货币等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榜葛剌进麒麟图南洋纪念郑和的宝山寺5起止时间次数在位皇帝出发地点装...